7月27日上午11点30分,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托老科餐厅又开饭了。83岁的陈厚珍婆婆坐在轮椅上,一边摇着蒲扇,一边吃着午饭。
食堂有3张餐桌,每张餐桌上都坐满了老人,大家有说有笑,开开心心地吃饭。
记者看到,老人们的午餐特别丰富,有土豆烧肉、炒苦瓜、南瓜绿豆汤等。医护人员和护工忙着给老人们打饭、添菜、舀汤等,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,则将饭菜送到老人们的房间。
在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托老科,这样温馨的画面每天都会上演。
老人感受家一样的温暖
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托老科成立于2018年9月,目前入住老人35人,大部分为失能半失能老人,年龄最大的今年95岁。托老科的设立,让老人们驱走了孤独,找到了家的归属和温暖。
托老科设立在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部16楼,老人们住的房间门口挂着寿苑、安苑、顺苑、吉苑等标牌。今年85岁的刘剑秋大爷和老伴姜奉芬住着30多平方米的夫妻套房。记者看到,门口挂着寿苑标牌,房间内整齐摆放着冰箱、衣柜、餐桌、沙发等生活用品,墙上是液晶电视,刘剑秋和老伴坐在沙发上,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。
刘剑秋老人家住青木关场镇,由于儿女上班很忙,家里无人照顾,2018年10月,他和老伴住进了托老科。“托老科环境好,设施齐,可以下棋、打牌、做健身操、练书法等,文化娱乐活动很丰富。让我特别满意的是,这里24小时有医生照顾,医疗健康有保障,子女们也很省心!”对于如今的晚年生活,刘剑秋老两口十分满意。
刘剑秋是区中西医结合医院(以前的青木关医院)退休职工,见证了医院的发展变迁。刘剑秋表示,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始建于50年代,当时设施陈旧,只有20多名职工,仅有中医、西医、妇产科等科室,也只能从事基本的诊疗服务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医院硬件和软件环境不断改善。特别是医院2014年搬入新址后,更是驶入了发展快车道。目前医院有290多名职工,开设了20多个科室,引进了螺旋ct机、多普勒超声诊断仪、腹腔镜等先进诊疗设备,医疗服务和诊疗水平大幅提升,成为市、区知名的中西医结合医院。
“医院发展变化真是太快了,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在医院养老。”前不久,刘剑秋为托老科送来了一面写着“亲人般的呵护,家一样的温暖”的锦旗,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。
九旬婆婆也玩微信
托老科完善的设施、一流的医疗服务,让入住这里的老人晚年生活充满阳光。当记者来到钱光翠婆婆的房间时,只见老人一手拿着放大镜,一手拿着手机,正和孙女视频聊天。
钱婆婆今年90岁,是青木关粮站退休职工,今年初住进了托老科。老人住的是单人间,阳台上摆放着她种的10多盆花草。每天,钱婆婆坚持健身锻炼、打理花盆,和老伙伴们一起练习书法、下棋、聊天等,晚年生活过得既充实又开心。“这里的服务非常贴心,医护人员还教我使用微信,身体哪里不舒服,他们会很快赶到,虽然子女不在身边,但我一点也不寂寞!”谈及现在的生活,老人笑着连声说“好”。
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杨强表示,近年来,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有尊严高质量养老需求尤为迫切。该院托老科成立后,以老人为中心,秉承以“生命更长寿,生活有质量、生存有尊严”为目标,推出了集医、护、康、养为一体的服务模式,为入住的老人提供安全周到的服务。托老科坚持每天查房两次,安排医生24小时值班,医院的医疗护理团队还为老人们提供生活护理服务。对于肢体有缺陷的老人,制定不同的康复方案。托老科还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和文体活动,请院内的营养师为老人们订制营养膳食,每餐三菜一汤,坚持每月更换一次菜谱,每周调整一次菜品,每顿变着花样为老人们订制菜品。
医养结合把专业的医疗技术检查和先进设备与康复训练、日常学习、日常饮食、生活养老等专业相融合,是健康养老的一种新模式。记者从区卫生健康委获悉,近年来,我区将医疗卫生服务与健康养老服务融合发展,积极破解医养分离瓶颈,努力探索医养融合发展之路,切实增强了群众健康养老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到今年6月底,全区医办养、养办医床位发展到736张,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双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小龙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区中西结合医院4家公立医院设立了托老科,提供住院养老服务。合展养老中心、市第三福利院、祥瑞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机构,每天开展巡诊、发药、监测生命体征和日常健康管理,提供老人生活、健康、康复所需的常规护理、特殊护理和专业护理,初步形成了“医中有养、养中有医、医养融合”的养老新格局,逐步满足了群众基本健康养老需求,缓解了不少家庭的后顾之忧。
(记者:赵杰昌 朱丹)